2005年,我國《可再生能源法》的頒布實施開啟了我國風電產業高速發展的大門
幾乎從零起步,在短短幾年時間里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中國風電跨越式發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時勢使然。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已經向世界莊嚴承諾,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而在可再生能源中,風電因技術較成熟、經濟性較好被認為是最具發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根據中國氣象局發布的新一輪全國風能資源詳查和評價結果,我國離地50米高3級以上風能資源潛在開發量為25.8億千瓦,其中陸地約23.8億千瓦,近海約2億千瓦。
其次,是政策支持。對風電發展產生至關重要影響的《可再生能源法》要求,發電企業的可再生能源裝機必須占新上機組的3%。當年7月,作為配套政策出臺的有關規定要求,從2006年開始,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未滿足國產化要求的風電場不許建設。隨后,我國先后發布《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指導目錄》、《促進風電產業發展實施意見》、《節能發電調度辦法》等,通過風電全額上網和稅收優惠、直接補貼等政策推動了風電產業的大發展。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可再生能源是政策推動的市場,當前風電的上網電價在0.51元至0.61元之間,遠高于火電和水電的價格,帶動了風電產業的發展。
再次,是良好的制造業基礎。我國風電產業發展的一大特點是,風電應用帶動了風電設備制造業的大發展。我國有比較好的裝備制造業基礎,制造的風機在國內市場應用,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
目前,通過高起點引進再創新,我國風機企業打破了國外企業對兆瓦級風機的技術壟斷,金風科技、華銳風電、聯合動力等企業都具備了兆瓦級風電機組設計制造的關鍵技術能力,通過引進或自主研發、建設高水平實驗室和測試平臺、培養專業風電技術人才等措施,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自主研發體系。金風科技開發了永磁直驅技術,開創了齒輪箱之外的又一風電技術路徑;聯合動力針對各類風資源,研發了大容量、低風速、高海拔、防風沙、潮間帶、直驅永磁和海基風機等多系列風機產品。海上風電是風電行業最前沿的領域。目前華銳風電已經開發出了國內首臺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這是我國第一臺自主研發、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全球技術領先的電網友好型風電機組,使我國成為繼德國之后,第二個能自主生產單機容量為6兆瓦風電機組的國家。
中國大唐集團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永生表示,我國新能源產業起步的時間與國外相差不大,風電已基本實現與世界風電同步發展,中國抓住了這個有利時機,在新一輪能源革命中搶占先機。
未來發展更重理性
專家表示,應根據能源發展總體規劃,結合地方情況和風電發展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風電規劃,解決好并網消納問題,使風電獲得更大發展空間
《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風電累計并網裝機達到1億千瓦,年發電量超過1900億千瓦時,其中海上風電裝機達到500萬千瓦,基本形成完整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到2020年,累計并網風電裝機達到2億千瓦,年發電量超過3900億千瓦時,其中海上風電裝機達到3000萬千瓦,風電成為電力系統的重要電源。
要實現這一目標,當前須著力解決制約風電行業進一步發展的并網消納問題。電監會發布的《重點區域風電消納監管報告》顯示,2011年,東北、西北和華北地區風電場平均利用小時數為1907小時,同比降低266小時;棄風電量達123億千瓦時,棄風率約16%,棄風電量對應電費損失約66億元。其中,甘肅和蒙東地區棄風率超過25%。
專家表示,要在開發建設大型風電基地的同時,積極建設中小型風電項目接入配電網就地消納。要加快風電項目、輸電工程的配套核準、建設。進一步加快風電富集地區送出通道建設,改善現有網架結構,提高電網輸送能力和消納能力。進一步完善價格財稅政策,健全風力發電和收購激勵機制。
同時,要按照集中與分散開發并重的原則,推進風電的規模化發展和分散式開發,增強風電裝備制造產業的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完善風電標準及產業服務體系,使風電獲得越來越大的發展空間。
走進賽罕壩風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