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專家認為,“棄風”的大量出現核心原因就是風電規劃不科學。
我國風電發展的模式是大規模集中開發,近年來在風資源豐富的“三北”地區規劃建設了一批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我國是全球風力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但我國的風力資源分布和化石能源的分布基本重合,大的風電基地基本都集中在西部和西北部地區,而這些地區大多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并非電力負荷中心,加上這些地區本身又有豐富的煤炭資源,這樣風電和煤電重合,就必定導致這些地區的風電消納成為難題,如果沒有大電網輸送,就很難找到市場。
實際上,正是風電裝機的超高速發展導致了并網矛盾,因此應該改革以往的發展模式。
3月以來,國家能源局特急發文,要求風電棄風超過20%的地區,原則上不得安排新的風電項目建設。在隨后擬核準的第二批風電規劃中,的確沒有納入甘肅、內蒙古、吉林等風電開發大戶。
在國家電網能源研究院副院長蔣莉萍看來,開發商投資資源好的地方無可厚非,中央和地方政府應該合理引導。國家能源局此舉希望通過政策限制棄風現象的出現,避免棄風較嚴重的地區成為發展重點,項目核準也將更注重協調發展。
由于同風場建設相比,電網周期較長,電力規劃存在滯后,多家風電企業將并網難的矛頭直指電網。對此,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認為,如果沒有用電負荷,即使電網將電送出也無法消納。
“用電規劃可以根據新建風電場來規劃,但是用電負荷無法快速規劃,這不僅僅是電網的事,也是整個電力系統的事。”施鵬飛表示,目前也有風力發電的蓄熱、供熱示范,但由于風電價格較高,將來存在“誰埋單”的問題,而能否將高載能產業配置到風能資源豐富的地區,還需要長期規劃。
“因此,棄風問題無法短期解決。”施鵬飛表示。但在他看來,相比于一些技術上的改進,風電場的規劃才是更加重要的問題。“規劃不足可以說是此前陸上風電遭遇困局的重要原因。就拿蒙西那一塊的風場來說吧,大量的風機在那里‘曬太陽’,資源浪費很大。”某專家表示,風電場的規劃應該與電網相匹配,“后來一分析才知道,當地煤電很豐富,火電就有2000多萬裝機,當地自有負荷也就1000多萬,再建設2個1000萬裝機的大型風電場,電往哪里送?問題就來了。”
對此,廣東海上風電規劃設計正是吸取了這個教訓,規劃之初就制定好了輸電規劃,預先考慮好了電源與電網接入點問題,為風電預留好了消納空間。就近接入,直接輸送到負荷中心,也同時節省了運輸成本。
正是有了前期的充分準備,廣東省第一批推進的三個海上風電項目都已進入前期準備階段。陽江海陵島40萬千瓦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項目、珠海萬山區海島新能源開發及智能微電網試驗示范項目、廣東粵電湛江徐聞海上風電新技術綜合示范項目的預可研工作都已經完成。
分散式開發
在內蒙古最大的風電場輝騰席勒風電基地,包括北京京能、新龍源等10多家國內較大的風電企業叫苦不迭,它們的風機轉轉停停,停停轉轉,棄風率近20%。內蒙古始終深陷“有力發電,無處送電”的窘境,大量風電不能消納,產能浪費現象驚人。
專家表示,正是過去的大規模集中開發的模式,使內蒙這些風電開發商陷入了困境。由于“扎堆”嚴重,和當地消納能力有限,風電利用小時數一再下降,企業出現利潤下降。因此,國家開始調整發展思路,提出分散式風電的開發模式。在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規劃和“十二五”第二批風電審批項目中都有分散式風電的規劃項目。發改委一位專家表示,首先,除了三北地區的優質風資源,我國其他地區也廣泛分布著可被利用的風資源,雖然從風力、土地上看這些地方不具備發展大型風電的條件,但卻是發展中小型風電的沃土。其次,分散式的中小風電由于發電量小,可以就近入網、就地消納,不需要電網的遠距離輸送。尤其是在東部電力負荷中心區域,本來也要從其他電網輸入電力,如果就近能夠建設一些小規模風電,剛好可以緩解用電壓力,因此這類風電就不存在消納的困難。
專家表示,目前國內分散式風電僅在邊遠海島、牧區等電網無法覆蓋的地區,大規模的分散式風電利用尚未啟動。主要原因在于,雖然在國內發展分散式中小型風電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市場基礎和技術基礎。但相對于大型風電,對于分散式風電發展的認識還不足,同時也還缺乏對分散式風電的設備制造和上網政策的扶持。從國外的經驗看,分散式風電的關鍵在于政策和管理。早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一些發達國家在發展大型風電的同時,就開始推廣分散式風電,除風機設備免費贈送外,還以優惠價格收購風電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