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今,我區風電設備制造產業集中度不高,沒有形成分工協作的完整產業鏈條;風電制造整機組裝企業和塔筒、葉片生產企業較多,關鍵零部件的生產大多在區外,關鍵核心技術還沒有完全掌握,風電設備生產自主研發能力薄弱,關鍵零部件的區內配套率有待于進—步提高;由于風電設備制造業競爭激烈,有的企業為了盡早占領市場,沒有嚴格按照產品研發的程序,從科研樣機到產品樣機之間給出足夠的時間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導致風電設備產品的質量不穩定,這是我區乃至全國風電設備制造業發展中普遍存在較為突出的問題;目前,我國風電開發模式是“建設大基地、接人大電網”,與歐洲分散接人電網的模式有很多不同,因此規?;L電接人條件和環境還有待進—步完善;由于風電設備制造業發展迅速,因此有些企業為了擴大產能,技術工人大多經過時間很短的培訓就上崗,企業中缺少有經驗的高級技術工人、高層管理干部和風電專業技術人才;受制于本地消化有限、外送通道不暢,我區風電產業也存在著“有力發電,無處送電”的窘境,風電場建設和電網建設發展不諧調,這在—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區風電制造業的發展。
解決之道
為了應對這些問題,內蒙古自治區下發了《內蒙古“十二五”風電發展及接人規劃》和《內蒙古風能資源開發利用管理辦法實施細則》(以下簡稱《細則》),確定了每個盟市建設總規模和年度建設規模,實行風電年度監視計劃管理,根據電力市場、電網接人條件、調峰能力、風電運行棄風情況,合理確定年度建設項目的核準。《細則》還對風電設備制造產業發展提出了新思路,提出取消過去將風電開發與風機制造引進掛鉤的做法,改為對設在自治區內風機整機生產銷售100萬千瓦以上的風機關鍵零部件生產銷售超過10億元的企業給予相應的風電開發權。從而達到避免盲目引進和重復建設的目的。
內蒙古是全國唯個保留省級電網的省份。“十二五”自治區風電產業的快速發展、風電裝機容量進—步擴大,為自治區風電裝備制造業發展帶來良好發展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內蒙古自治區裝備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已提出要大力發展風電設備制造業,到2015年,大型風力發電設備生產能力達到15000MW,大型風力發電設備的零部件區內配套率達到50%。
記者從內蒙古經信委獲悉,我區“十二五”期間計劃以呼和浩特金山開發(600679,股吧)區、包頭市裝備制造基地、赤峰市經濟開發區、通遼市積極技術開發區、烏蘭察布集寧工業園區為依托,建設風電裝備制造業的集聚區,形成研發、實驗、生產、裝機和維修服務協同發展的風電裝備制造業基地。以整機和大型零部件企業為主體,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延長產業鏈條,提高風電裝備制造業的區內配套率。我區將繼續支持現有風電產業基礎較好的裝備制造產業園區成為自治區風電裝備制造的集聚區和招商引資的主平臺,培育風電裝備制造龍頭企業集團,鼓勵國內外風電裝備制造重點企業在我區建設風電設備關鍵核心零部件的生產研發基地,發展協作配套的中小企業。
我區風電設備制造企業需提高企業自身技術創新能力,自主研發2.5MW以上的風電設備關鍵零部件,2.5MW以上風力發電機組基本形成自主設計制造能力,提高我區風電設備制造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企業要主動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實現技術資源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