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發展兩頭面臨“國家隊”的威脅——上游面臨電網“限電”,下游面臨國有電力集團的非理性投資帶來的市場惡性競爭,如何解決這兩個問題,可能是“拐點”之后的風電產業的關鍵
持續升溫的風電發展第一次出現了轉折。
在日前舉行的第二屆中國新能源并網接入國際峰會上透露了一組數字:2011年,我國風電新增裝機1650萬千瓦,與上一年新增1892萬千瓦相比呈下降趨勢,同比增長為負。
這意味著,風電自2005年以來持續升溫的趨勢開始出現轉折。2005年至2010年,中國風電裝機容量曾經保持了連續5年逾100%的增長。
可以說,是一直以來困擾風電產業發展的痼疾——“上網難”,將風電發展拖入歷史發展的拐點。電網對于包括風能、太陽能等在內的可再生能源并網缺乏積極性,導致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風電場集中的區域,屢屢傳出“棄風”的消息。
根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的統計數字,2011年,全國就約有100億度風電電量由于被“限電”而損失。
一片慘淡聲中,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2011年,五大發電集團中除了華電、國電的風電新增裝機同比略有下降之外,其余三家均有增長,五大發電集團在全國風電新增總量的占比由2010年的49.3%提高到去年的58.2%。
全國新增裝機總量下降的背景下,五大發電集團的新增裝機總量卻“逆勢上揚”,不得不說,這暗合了風電產業發展的真實現狀——民營企業在逐漸白熱化的風電投資競爭中,“不敵”國有大型電力企業,逐漸被淘汰。
這一所謂的“國退民進”的趨勢并非空穴來風。2011年1月,電監會發布《風電、光伏發電情況監管報告》稱,風電項目的投資主體相對集中,主要是中央企業和部分風能資源豐富的地方國有發電投資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