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裝機容量過剩
作為全國一次性核準的最大的風電項目,大唐向陽風電場一期400.5兆瓦工程是國家發展改革委批準的“中丹示范項目”,同時也是吉林省風機制造本地化的“支撐項目”。由于吉林省在上述可再生能源協會的報告中限電排名第三,《發電周刊》記者第一時間采訪了吉林大唐向陽風電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海清。
在談到限電產生的影響時,陳海清說:“現階段大唐向陽風場267臺風機全部在網穩定運行。在國家能源局《關于吉林省清潔能源供熱示范項目方案的批復》中,由大唐向陽風電場一期工程中的20萬千瓦提供“低谷”風電供熱。因此,限電現象近期有所好轉,但仍然存在頻繁限電現象,4月1~9日限電與應發電量比達到40%以上,政策落實方面仍然存在不到位現象。”而對于影響,陳海清表示,“存在的困難就是受限嚴重,棄風電量較多。一是因為區域用電負荷偏低,裝置容量嚴重超用電負荷,電網接納風電負荷能力有限。二是因為省網間送出能力有限,高峰調整和結算壁壘。”對于限電的影響,他說:“大唐向陽風場2011年1、2月份利用小時分別為110.24小時和112小時,1、2月份風機平均可利用率分別為96.67%和94.19%。2012年1、2月份利用小時分別為55.07小時和101.25小時,1、2月份風機平均可利用率分別為99.5%和98.3%。較去年同期相比利用小時數明顯降低,1月份降低了55.17小時,2月份降低了10.75小時。”“造成利用小時明顯低于去年同期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大唐向陽風場所在地區為吉林省白城地區,由于吉林省區域用電負荷較低,裝機容量過多,1、2月份又是采暖供熱期,以熱定電熱電機組保供熱要求較高,電負荷不能過低。另外一個方面,省網間送出電量有限制,所以風電受限嚴重影響利用小時。”陳海清補充道。
發展:仍需化解難題
可再生能源協會發布的報告顯示,我國2011年風電累計裝機容量為62364.2兆瓦,較2010年的增長速度明顯回落,這似乎預示著風電發展已經進入冷靜期。
可再生的風電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須邁過“三道坎兒”,即:電量如何更好消納、風電如何更加穩定、在發展模式上如何進一步創新。
根據中電聯《電力工業“十二五”規劃滾動研究》報告,大中小、分散與集中、陸地與海上開發相結合,因地制宜地發展中小型風電場,發展低速風機,就近上網本地消納,在偏遠地區因地制宜發展離網風電,已經成為“十二五”期間我國風電發展的方向標。
“我國新能源發電在快速發展過程中,近些年出現了并網難、消納難、安全事故頻發以及企業效益下滑等問題。雖然風電發展過快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但對于風電電量被棄來說,如何消納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原能源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朱成章在接受《發電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
根據資料顯示,甘肅酒泉風電基地2015年規劃風電裝機超過1000萬千瓦,在本地區和西北主網消納,同時與部分火電機組打捆送電華中負荷中心。
蒙東風電基地2015年規劃裝機超過700萬千瓦,除本地區消納外,主要在東北負荷中心消納;蒙西風電基地2015年規劃裝機超過1000萬千瓦,除本地區消納外,還送至華北、華中、華東負荷中心消納。
吉林風電基地2015年風電超過700萬千瓦,主要分布在四平、松原、白城、通榆4個風電場群,消納主要通過本省及東北電網。
陳海清說:“我們一方面要積極與政府相關部門及電網公司溝通,落實棄風供熱政策。另一方面要落實國網反措要求,提高風場安全自動控制能力。在公司內部及時下發風機出力調整規定、場用電、用電設備管理規定,這樣才能緩解目前所面臨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