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面對國際、國內多重風險和挑戰,政府如何穩步實現經濟結構調整,科學處理“好”與“快”的關系,破解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是做好各項工作的重要前提。
回首即將過去的一年,我國經濟結構戰略調整成效初顯。展望未來發展趨勢,中國工業正在經歷一場“換血”運動,毫不遲疑地向著內生增長、創新驅動的軌道邁進。
穩步推進:我國產業結構加快調整轉變
2011年以來,面對國際經濟環境新變化和國內經濟運行新情況,工業產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國工業投資達9.04萬億元,其中制造業投資7.29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6.5%和31.5%。電解鋁、平板玻璃、煤化工等行業調控力度加大。
“十二五”第一年,淘汰落后產能任務十分艱巨,對此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年初時還頗感擔憂。但可喜的是,2011年18個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的任務都已完成,截止到9月底,2255家企業淘汰落后產能任務已完成90%,70%的落后生產線、落后生產設備已拆除。
在河南少林汽車的生產車間里,一輛輛純電動城市客車即將下線。這些新能源汽車不久后將成為城市公交的重要一員,為城市交通增添一抹綠色。“自主品牌汽車不僅要繼續做強做大,還要抄近路在新能源汽車上趕超國外企業。”少林汽車董事長周聚民自信地說。
作為新興產業的代表,2011年是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年。25個新能源汽車推廣使用示范城市在全國開始試點,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已開始進入市場。
“‘十二五’時期我國工業發展的著力點不在于追求更高的增速,而在于下更大工夫優化產業結構,著力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加快推動發展模式向內涵集約、質量效益型轉變。”苗圩對新華社記者說。
三大難題:在圍追堵截中突出重圍
美國經濟咨詢機構HIS環球透視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2011年中國制造業產業占全球的比重達到19.8%,超過美國(19.4%)成為全球最大制造國。
“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承認,中國還不是工業強國,我們仍處于全球產業鏈中下游。”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蘇波說,“2010年全球最有價值的500個品牌中,中國制造業品牌只有17個,且前100名榜上無名。”
縱觀“十二五”,蘇波認為資源環境約束、要素成本上升和國際競爭加劇是擺在中國工業結構調整面前的三大難題。一個超過13億人口的國家要實現工業化,首先需要考慮的是資源的供應和保障問題。“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十二五”期間我國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要降低30%,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要降低16%,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要降低17%。如何突破資源環境的制約,任務艱巨而迫切。
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司司長鄭昕透露,盡管最近國際市場有些原料價格有所回落,但實際上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仍處于高位。另外,我國工資成本也在上升,今年以來國內多個省份上調了最低工資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