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在我國新能源行業,風頭最猛的恐怕要數風電產業。相比太陽能,風電有著廉價的優勢;相比生物質能,風電產業鏈相對完整、技術也相對成熟。因此,風電已經成為備受國人推崇的能源“新貴”。
據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部最新數據分析顯示,截止2008年,我國風電裝機總容量達到1221萬千瓦,已占全球總裝機的10%,名列全球第四。僅2008年一年,我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就達630萬千瓦,新增量位列全球第二,僅僅次于美國的838萬千瓦。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在1月15日也曾表示:“按目前的發展速度,要不了幾年,我國風電裝機就會達到兩千萬至三千萬千瓦,位居世界第一。”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分析師姜謙表示,我國風電產業表面上看是在迅猛發展,但卻隱藏著巨大的危機。一個尷尬的事實就是,風電項目的盈利率相當低,甚至是賠本買賣。而這其中的關鍵就在于風電上網電價的價格形成機制。
據姜謙介紹,我國風電上網電價的形成機制,經歷了三個不同的歷史階段:
發展初期,由于發電設備基本上由國外援助資金購買,上網電價很低,其水平基本與燃煤電廠持平,每千瓦時的上網價少于0.3元。
第二階段,上網電價由各地價格主管部門批準,報中央政府備案,這一階段的風電價格五花八門,最低的仍是采用競爭電價,與燃煤電廠的上網電價相當,最高的每千瓦時達1.2元。
第三階段從2002年開始,招標電價和審批電價并存,特許權招標項目的選址和招標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組織。所謂招標,指的是始于2003年,至今已前后進行了五期的風電特許權招標。由于前四期“低價者勝”的招標方案,競標企業爭先壓價以獲取風力發電資源,導致特許權項目出現了惡性低價的競爭局面。第一、二期風力發電特許權招標明確規定承諾上網電價最低的投標商中標,結果實際中標的價格遠低于合理價格,甚至出現了0.382元/度的極低奪標價格。而按照這個價格,項目很難收回成本。
既然風電項目如此難贏利,為什么還有這么多企業激烈地爭奪風電項目呢?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副秘書長李華林給出的答案有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