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風電第一大國,國家正有意控制風電發展步伐,風電或會像高鐵一樣“減速”。
國家能源局近日下達“關于‘十二五’第一批擬核準風電項目計劃安排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安排全國擬核準風電項目總計2883萬千瓦。這一規模與各地方政府制定的“十二五”風電總額相比,差距巨大。國家能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后我國會更加注重把握風電發展的節奏和質量,引導風電產業健康發展。
風電發展減速
“十一五”期間我國風電實現了飛躍式發展。自2005年以來,我國風電裝機連續5年實現翻番,到2010年底,我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已超過4400萬千瓦,成為風電第一大國。然而,一些地方政府不顧電網接入和電力市場條件,盲目核準建設風電項目,使得風電管理失序,造成風電并網難、“棄風”現象嚴重等問題,甚至還有借發展風電優惠政策,以風電名義圈地。
為了規范風電發展,國家能源局不斷收緊風電審批權。近日,國家能源局下達《通知》,安排全國擬核準風電項目總計2883萬千瓦。據悉,這份《通知》共五份,其中,一份是針對風能資源不是特別豐富的25個省市區的,還有四份是分別發給風電資源豐富的黑龍江、內蒙古、河北、吉林四省。其中,25個省市區的計劃指標為1400萬千瓦,后四個省區的指標是1483萬千瓦。
通知明確要求:“未列入表中的項目不得核準。”對于個別確需調整的項目,必須以書面形式向國家能源局提出申請,待批準后方可進行調整。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指出,隨著《通知》的出臺,國家能源局將從加強風電項目管理入手,規范風電開發市場,以此促進風電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通知》的出臺,在規范風電發展的同時,將為高燒中的中國風電進行降溫。
以風電第一大省內蒙古為例。2010年內蒙古風電裝機容量位居全國第一,高達1000多萬千瓦。內蒙古在今年年初下發了《內蒙古“十二五”風電發展及接入電網規劃》。根據該《規劃》,內蒙古“十二五”風電發展的具體目標為,到2015年全區風電裝機容量達到3300萬千瓦以上。這就意味著,十二五期間,內蒙古要新增裝機量2300萬千瓦。而內蒙古自治區發改委副主任、內蒙古能源開發局局長王秉軍也透露,目前內蒙古在建的風電項目有700萬千瓦,開展前期準備工作的還有1600萬千瓦。
而根據國家能源局剛剛發布《通知》,內蒙古第一批的指標為563萬千瓦,距離2300萬千瓦還有很大差距,很多風電項目的進程勢必將受阻。
此外,據山東省發布的一份數據顯示,山東省在此次分配中共分到132千瓦,相當于山東此前已建和在建風電裝機容量的1/3,風電投資也面臨大幅萎縮。
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高級研究員李勝茂表示,國家此次推出的只是第一批指標,按照國家規劃在2020年前風電裝機達1.5億千瓦的目標來看,之后國家應該還會有指標陸續推出。
風電業整合“提速”
其實今年以來,風電的政策調控措施不斷。8月5日,“大型風電場并網技術規范”等18項風電行業標準發布,涉及大型風電場并網、海上風電建設、風電機組狀態監測、風電場電能質量、風電關鍵設備制造要求等。該“標準”將于今年11月1日起實施。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是個技術門檻較高的并網標準,將風電并網的壓力,從電網端轉向了風電場和風機制造商,勢必抬高后者的成本(目前風機制造業的利潤已經下降到了15%以下);而《通知》的下發,又使得風電后期發展減速成為業界共同的預期,風機市場容量也將出現萎縮。
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沈宏文指出,趨嚴的并網標準、從緊的風電項目審批,必然帶來風電行業發展速度的放緩,從而會對相關企業帶來不利影響,風電行業勢必掀起大規模的“洗牌”。
事實上,近期風電行業的整合正在陸續發生。位于第一梯隊的國家隊(如金風科技、華能等)和第二梯隊的大型民營企業(如華銳風電、三一重工等)暫時還不在整合之列,但是大量的第三梯隊企業則難逃被整合的命運。
“風電產業退出潮或將在未來一到兩年的時間里成為常態,而留存下來的企業可能就是一些不斷壯大起來的風電裝備集團。”北京國能日新系統控制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雍正表示。有觀點指出,“十二五”期間,國內超過3/4的風電設備企業將通過重組、兼并等方式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