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抑制這一現象,國家能源局已開始研究制定有關規范風電項目審批制度的管理辦法,意圖收緊地方審批權。
據悉,該辦法首次提出,地方政府在核準裝機容量在5萬千瓦以下風電項目之前,須拿到國家能源局的復函,否則不予通過。根據規定,投資裝機容量在5萬千瓦以下的風電項目須在國家發改委備案后,由地方政府核準審批。不過,為規避這一規定,已有一些風電場投資商紛紛將所投項目拆分成若干個裝機容量在5萬千瓦以下的項目,便于通過地方政府核準審批,以盡快上馬。
從風電開發商的市場份額來看,2010年中國國電集團新增風電裝機3490.45兆瓦,累計裝機8941.09兆瓦,繼續保持風電場裝機容量第一的位置。華能集團則以新增裝機3171.15兆瓦,累計裝機6330.98兆瓦的業績,超過大唐排在第二位,大唐退居第三位,但與排名第四位的企業仍保持較大領先優勢。除五大發電集團及國華、中廣核以外,華潤電力、新天綠色能源、天潤、三峽集團、中國風電、中海油、中水顧問、中水建等都有不俗表現。
但從市場份額來看,五大發電集團仍然占據56%的比例,比2009年的55%略有上升。
不過與地方上馬風電項目的高度熱情不同,很多原本熱衷于風電產業的私募界對風電的熱情卻開始逐漸退卻。
據了解,歐美市場上更為常見的是風電開發商簽下購電協議(PPA)后,用PPA去做項目融資,以項目的經營收益來償還貸款。加勒德哈森(北京)總經理潘偉平表示:“銀行已經不再做風電項目融資。”一位風電開發商人士透露,如今國家對風電項目的審批越來越嚴,以往大的集團拿到所有審批文件之時,風電場建設都已經具備了并網的條件,而現在只有所有手續都拿齊了才能建設。而一直與清潔技術緊密相連的私募股權基金們,也打起了退堂鼓。
“由于目前風電整機產能大幅提升,產品價格因此不斷下降,未來盈利空間很難保證。投資群體希望對資本支出和回報率有更明朗的預期,但現在來看,投資者似乎已經對風電企業審美疲勞了。”一位德意志銀行的證券分析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風電和其他行業不一樣,從前期設計、項目咨詢到開發、采購,這些做完需要1~2年的時間,所以2009年的風電市場還沒有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它反映的是金融危機之前一兩年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