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風電發展轉向了哪里?
出海
“出海”是目前國內風機制造企業和風電場運營商的真實心理寫照,也說明了國內風電產業的下一步走向。“出海”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拓展海外市場,一是開發海上風電。
國內風電在“十一五”期間的“大躍進”,以八大風源基地(哈密、酒泉、河北、吉林、江蘇沿海、蒙東、蒙西、山東)的“割據”模式幾乎已經把國內的優質陸上風源“分配”殆盡,又由于高風速資源競爭激烈,風電場運營商紛紛把風機部署到陸上風資源級別較低的地區——比如華南、西南,以及轉向低速風資源開發。今年5月份,國內第一大風力發電運營商龍源電力在安徽建成投產了首個低風速風電場。
與陸上風資源的開發熱度和競爭程度相比,國內海上風資源屬于尚待深度開發的“處女地”。據全球權威風電業咨詢機構BTM的統計報告,截至去年年底,全球海上風電累計裝機量為355.4萬千瓦,且大多部署在歐洲。報告指出,2010年全球新增海上風機144.4萬千瓦,超過2009年的2倍,而歐洲海上風電裝機增長近50%。BTM預計今年的海上風電新增裝機量為140萬千瓦,至2015年,全球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將會達到2600萬千瓦。而國內海上風電的開發與全球情況差著一個數量級。目前,我國的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為14.25萬千瓦,不到國內風電總裝機量的1%。
我國的海上風資源具有天然優勢。據數據,在我國5至25米水深的海域內,50米高度范圍內風電可裝機容量約為2億千瓦;而5到50米水深、70 米高度的可裝機容量約為5億千瓦。巨大的潛力,讓海上風能勢必成為國內風電產業開發的重點。“海上風電是歐洲特別是中國在未來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華銳風電高級副總裁陶剛如是說。在去年,華銳自主研發的30多臺3兆瓦海上風機組在上海東海大橋海上風場全部并網發電。在江蘇如東潮間帶風電場中,也有華銳自主研發的3兆瓦風電機組投入運行。而國內排名第二的金風科技的2臺2.5兆瓦直驅永磁風機分別在江蘇如東和響水已經并網運行將近1年。
在布局海上風電開發的同時,國內的風電企業也正加緊海外市場的拓展。在這方面,金風科技的表現較為突出。“金風科技在海外市場的拓展做得比較好,國外的并購項目進行得如火如荼,今年為了擴大業務,金風科技首期注資15億港元成立了金風國際控股,現在錢都快花完了。”國內一家新能源投資公司的總裁如是說。目前,金風科技有來自美國、澳大利亞、古巴、巴基斯坦、塞浦路斯等海外市場的訂單,總計出口200多套風機組。并且,金風科技還在海外成立了 10多家分公司,以點帶面,覆蓋歐洲、南美、北美等重點海外市場。
經歷過競爭白熱化的陣痛之后,風電企業如何在出海的轉向中,增加技術能力,加大設備的可靠性,將是在下一步競爭中必須面對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