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與氣候,一個當今世界難解的命題。
當時間的腳步進入21世紀第9個年頭的最后時刻,世界各國政要云集北歐丹麥一個叫哥本哈根的小城,中國總理溫家寶那擲地有聲的講話再一次讓整個世界聆聽:中華民族是一個負責任的民族,無論別國做出何種選擇,中國將在節能減排的道路上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此時此刻,在世界東方的華夏大地上,有一群敢于創造、懷揣新能源夢想的開拓者,正在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自主創新實踐,回應著中國領導人向世界發出的聲音。這個名為“中科宇能”的高科技軍團,不畏風險,勇擔責任,創新前行,以非凡的勇氣,將資本與科研成果有機結合,用最短時間,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創造了中國風電產業核心技術葉片研發的新奇跡,闖出了一條中國風電葉片的自主創新之路,成為我國唯一實現從氣動設計、結構設計、模芯制作、模具制造到葉片生產的自主開發企業。
讓我們共同見證一座新能源高科技巨廈的崛起之旅。
中國新能源產業基地的開創者
徐發子注定要與徐建中、馬學祿相識,成就中國新能源風電產業中的一段傳奇。
曾任保定國家級高新區管委會主任的馬學祿說啥也沒想到,他會與新能源結下不解之源,成為中國第一個新能源產業基地的開創者。
或許,是馬學祿與生俱來的開拓精神和創新潛質使他和他開創的事業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1987年,就撰寫了中國第一篇企業兼并的文章,此文在1988年《了望雜志》第1期發表,受到國務院發展中心時任主任馬洪的高度評價,并呈報當時的中央批準,在保定舉辦中國企業產權轉讓高級講習班,馬洪、孫尚清、厲以寧等7位著名學者到會講課。之后此文又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半月談》等報刊轉載,“參考消息”還援引了外國媒體的評價:“企業兼并是中國企業改革的第三次浪潮”。
就是這位引發中國企業兼并浪潮的人,日后又組織了軟科學課題“保定市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研究”,成為保定高新區創建的原始動因之一。
1992年7月,馬學祿冒著華北平原的酷暑站在了保定西北郊區的一片荒地上,望著腳下的雜草,一邊驅趕叮咬的蚊蟲,一邊憧憬著這片土地的未來。此時,他已是剛剛成立的保定國家級高新區管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市政府副秘書長,保定國家級高新區建設指揮部常務副指揮(管委會主任和總指揮由市領導兼任)。白手起家,沒有資金,只有政策,困難可想而知。
但馬學祿偏偏是一個永不服輸的人,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直接參與和指導下,在他和他的同事們的打拼下,不僅成功申辦了國家級高新區,獲得國務院批準,還建設了保定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高新技術工業區和大面積新城區,零資金啟動創建了保定國家高新區發展有限公司,同時為公司創造了十數億元的財富。
2000年8月,已升任保定市經貿委主任,主管全市工業經濟工作的馬學祿不得不手握一紙調令重返高新區。原因是,在他離開的這些年,高新區的工作不盡人意,在全國53個國家級高新區中保定的各項指標排位倒數第三,國家科技部對保定高新區給予黃牌警告!
面臨摘牌的困境,這對馬學祿來說,不能不算是他事業道路上的一個最嚴峻的挑戰。
不知有多少個不眠之夜,馬學祿對高新區的未來一遍又一遍進行著冷靜的審視,如何履行自己的使命與職責?怎樣從零起步,重振保定高新區的雄風?
“新能源”這個概念從1999年和苗連生談話時鉆進馬學祿的腦海開始,此時更清晰地呈現在他的眼前。
當時,人們對新能源的概念還很陌生,決定搞以新能源定位的開發區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很多人不理解,不相信乃至持懷疑態度。
馬學祿頂住壓力,高揚新能源之劍一路前行。這位新能源產業的開創者首先從太陽能光伏產業起步,支持了在中國新能源產業成就顯赫被國家領導人稱為“新能源產業的一面旗幟”的英利集團,在全國第一個舉起“國家可再生能源產業化基地”大旗。
進軍風電產業是馬學祿進入新世紀的新的抉擇。
在馬學祿的促進下,中航惠騰風電設備有限公司于2001年在高新區掛牌成立,結果催生出了一個在我國風電產業年產值23億元葉片、占國內30%份額的大金娃娃。
可是,尚有一個嚴酷的現實擺在中國風電人面前,那就是風電葉片的核心技術還掌握在外國人手中,西方國家的技術壟斷成為制約我國風電產業的瓶頸,要改變這一被動局面,就必須建立中國自己的風電葉片研發中心,走自主創新之路!
馬學祿找到中國風能協會會長賀德馨,向賀老道出自己的擔憂與思考。
年近70已是中國風電產業泰斗級人物的賀德馨沉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