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于清潔能源
除了1998年2月到1999年6月間,在四川省德陽市擔任主管工業的副市長之外,斯澤夫職業生涯的其余時間都在東方電氣集團度過。對于發電設備集團中成立最晚的東方電氣為什么能后來居上,十余年來保持高速發展,斯澤夫總結了幾點經驗。
首先就是東方電氣“六電并舉”,水、火、核、氣、風、光都有,所涉及的產業是世界發電設備企業里最全的。斯澤夫表示,“從水電來看,不同時期中國最大的水電站都有東方電氣提供的設備。核電方面,GE公司現在沒有生產,他的壓水堆推廣還有很多技術問題。西門子也沒有核電。阿爾斯通有核電常規島,但生產不了核島設備。GE收購阿爾斯通后,有了核島和常規島,但是沒有太陽能。GE和阿爾斯通都在研究風電,東方電氣在全國已經生產了7000多臺風機了。東方電氣是國內這個領域中最全的”。
其次,還得益于東方電氣“抓住了技術改造,抓住了中國工業化快速發展的過程”。
1999年1月國家電力公司宣布今后三年不再開工常規火電項目時,東方電氣剛剛經歷了“七五”和“八五”計劃的發展小高峰,好日子沒過幾天,就直接跌入了低谷。斯澤夫基本上就是在那時從副市長任上重返東方電氣。
回顧歷史,斯澤夫認為,戰略決策的前瞻性,對東方電氣的發展至關重要。“我們預計到,三年不開工,后面肯定開工吃三年,所以就大抓技術改造。到2004年技術改造完成,產量也上來了。后面我們的競爭對手意識到的時候,已經比我們晚了兩年。等他們抓技術改造時,我們又開始抓核電了,在廣東建了工廠。他們意識到核電,再抓基地建設的時候,我們又開始抓風電了。就這么一步步的上來了”。“再加上,國內發展百萬等級的水電和火電機組,這種國內工業化過程,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平臺,東方電氣抓住了這個平臺,快速發展”。
“未來的發展,應該是低排放高效率大容量的機組,而且應該有更可靠的能源來代替化石能源。這是人類面臨的選擇,也是我們這個行業面臨的選擇”。對于東方電氣的未來,斯澤夫反復強調,“我們仍然專注于發電設備領域,在發電設備領域中,我們還專注于清潔能源”,“清潔能源主要以核電、水電、風電為代表”,但是短時間內風能和太陽能還無法作為主要電源,要滿足社會發展需要,還得靠核電,“我們堅定在核電的發展”。
東方電氣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著手對核電的準備,那時受切爾諾貝利事故影響,世界核電建設基本停滯,到底上不上核電,中國也在爭論。“我們跟法國法馬通、阿爾斯通結成了合作伙伴,瞄準了大亞灣的后期,就是嶺澳核電站,做了大量工作。2001年我們開始生產嶺澳核電站的汽輪機、發電機,還有核島的一些設備”。“但是在我們發展最好的時候,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讓整個核電領域一下子又回到了嚴冬”。“原來東方電氣在這方面是國內發展最好的,也是訂單最多的,結果遇到這些問題”,“這個產業,我認為投資是沒有錯誤的,但是外部環境發生了變化”。
對于罪魁禍首福島核事故,斯澤夫也用另一種視角進行了解讀。“大家都知道,要做破壞性實驗來驗證是很難的,核電不敢去做,沒有機會。福島核電站自然破壞后產生的問題,帶來了我們的反思和對系統的改進。福島核電站有失敗的地方,但是實際上它又給人類做了很大的貢獻”。
如今東方電氣在核電設備領域,已經全面開花。2014年12月3日,東方電氣等30家企業與中廣核簽訂了關于“華龍一號”主設備、核級泵閥、核級電器儀控等設備的戰略研發協議。“EPR在做,最大的電機就是給臺山核電站生產的,而且2015年就投入生產了。AP1000,我們現在也在生產。同時中國自主創新的CAP1400,我們也在做,到2018年能投放市場”。斯澤夫總結說,“我們現在是制造二代和三代,研究第四代”。
整個東方電氣的發電設備結構也已經悄然發生變化。“2005年以前,東方電氣的化石燃料發電部分占了設備的77%,從2013年拿到的訂單情況,火電只占銷售收入的45%左右,增加的主要在核電、風電、太陽能上,還有水電”。斯澤夫認為,企業的結構調整還是比較成功的。
做自主化的領導力量
有件事,斯澤夫至今念念不忘。“中國的核動力航母的心臟就是我們東方制造的。當時本來是我們的老大哥企業在做,但是他們做了十年拿不出來。后來我們知道了這個情況,就到海軍裝備部去要求,我們經過了幾年的努力,終于干出來了,現在已經裝備到了航母上”。
這件事給海軍方面留下印象很深。海軍裝備部有位領導后來對斯澤夫說:“我們不太明白,四川這個地方,按理說,是打打小麻將,吃吃麻辣燙的地方。我不知道你們東方干出活來比老大哥企業還好”。
確實,地處西南一隅的東方電氣,是國內三大電氣企業里資歷最淺的。論天時,不如哈爾濱電氣,是共和國的長子,論地利,不如上海電氣(9.24, 0.56, 6.45%),有工業基礎和交通信息便利。看看五十多年的發展史,東方電氣稱得上是“生于憂患”,用斯澤夫的話說:“東方電氣應該是自主化的領導力量,我們自主是被逼出來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時的一機部安排火電設備生產全國布點時,由上海生產30萬千瓦機組,哈爾濱生產60瓦千瓦機組,東方電機生產20萬千瓦機組。引進美國西屋公司設備時,其他兩家都有明確目標,東方電氣只是派人參與學習,沒有被安排設計和仿制任務。
“東方電氣人不服氣,機械部不給錢,我們勒緊褲腰帶自己干,從20萬、60萬、100萬,現在快速發展,我們都走在國內前面”。斯澤夫說:“現在世界上運行的百萬千瓦機組,從鍋爐方面算,全世界大概不足100臺,我們東方電氣運行了27臺”。
水電方面,更是如此。1979年,東方電氣研制成功世界上轉輪直徑最大的葛洲壩(9.19, 0.22, 2.45%)電站170MW軸流轉槳式水輪發電機組,并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80年代后,不同時期國內最大的水電站,包括龍羊峽、李家峽、二灘等,都有東方電氣參與。接著就是三峽左岸、右岸和地下電站,從開始的引進合作,到后來自主研發解決外國設備轉輪震動問題,東方電氣的自主創新能力逐漸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