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國家海上風力發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陶友傳

中船重工(重慶)海裝風電設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陶友傳
中國風電材料設備網訊: 海上風電是一個巨大的寶庫。但是,打開這個寶庫的鑰匙又掌握在喜怒無常的海風手中。征服它!并讓它服服帖帖的為人類發電,沒有打敗它那無堅不吹的臺風的力量和技術絕對不行。以往有多少志在讓海風送光明科學家鎩羽而歸!面對數不清的難關,山城重慶正在打造海上風電裝備創新平臺,中船重工(重慶)海裝風電設備有限公司是這個平臺上的龍頭企業。
這個龍頭企業的副總經理、2MW風電機組和5MW海上風電機組總設計師、國家海上風力發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陶友傳,就是海風里追逐光明的領跑者。
耐得住寂寞的科學家
科學家應該與名利無緣,陷入名利圈的人注定不會走遠。華中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的陶友傳,他還是重慶市“兩江學者”、國家科技部“十二五”863戰略研究能源領域專家、2013年“中央企業勞動模范”,這是陶友傳在學術上走過的路。“9年前,我開始轉入完全陌生的風電領域,今天,我們已經創造了國內風電的多個奇跡”,陶友傳像許多做學問的人一樣,談起專業海闊天空,談其他話題近乎于木訥。
做好學問要耐得住寂寞,陶友傳在中船重工709所科研崗位上一干就是19年,參與和負責過多項軍工工程或產品研制項目,發表文章30多篇,多次獲得省部級科技獎。2005年,為響應中船重工集團公司大力發展非船產業的號召,陶友傳遠離故鄉武漢,只身前往重慶,潛心研究風電裝備制造。
2005年,陶友傳擔任風電機組的總設計師,著手研發850KW、2MW風力發電機組。當時,國內關于風電研制的資料匱乏,國外公司又不愿意出售技術,為了研制“中國造”風電機組,他帶領團隊日夜奮戰。從零開始,找資料,尋名師,刻苦鉆研,忘我工作,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模式,逐一攻破“整機設計制造、內部系統集成”等一個個技術難關。
2007年11月22日,第一臺“海裝造”2MW風電機組下線。大功率“中國造”風電機組同時獲得了國內“三個第一”,即“國內首臺單機功率最大且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國內首臺通過GL認證,國內首臺通過DEWI測試的大功率風力發電機組”,并于2008年7月實現批量生產。
2010年,海裝風電新增裝機和累計裝機容量雙雙進入國內同行內資企業前10位,2MW風機銷量居國內同類機組第二位,2MW雙饋機型裝機居國內第一。2013年7月,海裝風電上半年裝機容量315MW,同比增長154%,上升至國內行業第7名。
截至目前,海裝風電已與國內主要電力集團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海裝造”風機產品已覆蓋國內20多個省市50多個風電場,并出口到美國等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