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語中,“危機”可以解釋為危險加機遇,危是危險,機是機遇,中國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的機遇是可以通過應對金融危機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努力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公共服務等等,從世界來看,我們認為世界各國通過這次金融危機的金融合作將會加強,這個我們就等待華盛頓20國會議的結果了,我想肯定會有一些加強金融合作的措施。第二點,就是地區的一體化將會加速,特別是亞洲地區10+1、10+2、10+3,就是中國、韓國、日本加上東盟國家,我想合作也會進一步的加速。包括信用互換和其他的措施,像類似于特別提款權,類似SDR之類的一些安排也可能會出現。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將會起步。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不可能在一次會議里解決,因為大家的觀點不完全一致,目標也不完全一致,但是我想有一些應該是可以取得共識的,比如說我們應該向巴塞爾資本協議一樣,對銀行有明確的監管的原則,那么,應該對投資銀行,對金融衍生物,也應該有一些國際公認的監管原則。這是我講的第二個問題。
我講的第三個問題是加強國際合作,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近年來,全世界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迅速增長,全球逐漸變暖,異常氣候事件增加,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日益顯現,例如海平面上升,農業減產,淡水資源減少,生態環境惡化,人類居住環境變差,疾病增加等等,因此,氣候變化問題引起了世界各國和人民的越來越多的關注,氣候變化不僅僅是一個環境問題,他涉及到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問題已經提上了聯合國安理會的議程,已經成為一個國際安全問題,氣候變化也成為一些國家的國內政治問題。但是,我們也應看到,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和博弈同時存在,在對氣候變化的成因、主要責任以及解決問題的路徑等方面,還存在著不同的看法。中國是遭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較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在觀察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的問題時,我們應當考慮到以下三個因素。
第一,中國屬于發展中國家,正處于工業化、現代化的過程中,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仍然不平衡,人民的生活水平還不高,中國目前的中心任務還是要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第二,中國的人均排放量比較低,我們的人均累積排放量更低。而且,排放總量里,很大一部分是保證人民基本生活的生存排放,因為我們有13億多人口,我們的人均排放量還低于世界平均的水平。第三,由于國際分工變化和制造業的轉移,中國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國際轉移的排放壓力,在中國出口的產品中,有一半以上是由跨國公司在中國生產的,而在生產過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都算到了中國頭上,所以我曾經對發達國家的人講,你們減少了排放,把帳都算到我們頭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