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風電 2021 年國補結束,正式進入平價時代。2021 年 6 月 7 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 2021 年新能源上網電價政策有關事項的通知》指出 2021 年起,新備案的陸上風電項目中央財政不再補貼,實行平價上網;新核準(備案)的海上風電項目,上網電價由當地省級價格主管部門制定,具備條件的可通過競爭性配置方式形成,上網電價高于當地燃煤發電基準價的,基準價以內的部分由電網企業結算。鼓勵各地出臺針對性扶持政策,支持光伏發電、陸上風電、海上風電、光熱發電等新能源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目前廣東、山東、浙江、上海已發布明確的海上風電地方補貼政策,隨著海上風機價格不斷下探及施工成本逐步降低,海上風電有望成為我國風電行業快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我國海上風電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在勘探設計、設備研發制造和工程建設運營經驗的逐步積累提升情況下,造價逐步下降,江蘇省平均建造成本為 14400-16300 元/kw,廣東省海上風電平均造價為 16200-17600 元/kw,福建省海上風電平均造價為 17300-18500 元/kw。由于沿海各省風資源條件、海床地質條件以及施工條件不同,導致各省海上風電實現平價所要求的發電量水平以及單千瓦造價不同,江蘇省、山東省、浙江省南部海風平價要求的單千瓦造價范圍在 1 萬元左右,廣東省東部和福建省海風平價所要求的單千瓦造價范圍在 1.4萬元左右,未來江蘇省憑借更優的海床建設條件、廣東省憑借更高的上網電價、福建省憑借更高的利用小時數有望率先實現平價。

海風競配情況:2022 年海南、廣西、山東等前期海風存量項目較少省份海風項目競配及招標進展推進迅速,2023 年廣東、福建相繼啟動新一輪海上風電項目競配,其中廣東省啟東省管海域項目 7GW,國管海域項目 16GW(遴選出 8GW 項目作為前期示范項目),福建省啟動 2GW 競配,均為原十四五各省并網規劃以外新增量,截至目前,各省待建項目超 60GW,其中廣東占比近一半。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深海風資源容量約 10 億千瓦,相當于兩倍的近海風資源,發展潛力巨大。根據國際標準,風電項目的水深在 0-30m 屬于淺水、30-60m 屬于過渡段(深淺水)、60m 以上屬于深水,離岸 50km 屬于近岸,離岸 50km 以上屬于離岸。在深遠海域建造風電機組,既可以充分利用更為豐富的風能資源,也可以不占據岸線和航道資源,減少或避免對沿海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帶來的不利影響,具有巨大的開發優勢。從已規劃項目離岸距離來看,以廣東海風項目為例,陽江青洲一、二、四、五、六、七項目離岸距離已經達到 50-70km。
2023年 2 月,在 2023 年中國風能新春茶話會上,國家能源局表示,今年將出臺《深遠海海上風電開發建設管理辦法》。2022 年 9 月份上海公布 4.3GW 首批深遠海海風示范項目;廣東潮州規劃 43GW 深遠海項目;2023 年 5 月廣東省首次對國管海域啟動大規模海上風電項目競爭配置工作,共計 16GW。2023 年 6 月海南萬寧漂浮式海上風電試驗項目一期工程 10 萬千瓦樣機工程 EPC 總承包完成招標。隨著后續以廣東為帶邊的首批深遠海競配項目落地。
出口情況
國內風機招標價格受益于大型化持續下降,海外風機廠由于原材料價格面臨巨額虧損,中國風電整機“出海”正當時。維斯塔斯 2022 年實現營業收入 144.86 億歐元,同比下降 7%,毛利率從 10%下降到 0.8%,僅剩 1.18 億歐元,EBIT 為-11.52億歐元,為近年來首虧;西門子歌美颯持續虧損,2022 財年公司營收同比下降 3.8%至 98.1 億歐元;凈利潤為-9.4 億歐元,去年同期為-6.27 億歐元;GE 可再生能源部門 2022 年虧損 22.4 億美元,同比擴大了 182%(2021 年為虧損 7.95 億美元);訂單 147 億美元,同比下降 19%;營收 130 億美元,同比下降 17%。
彭博新能源財經數據顯示,2022 年金風科技以 12.7GW 的裝機容量位居全球第一,時隔六年再次登頂全球。維斯塔斯(Vestas)以 400MW 的微小差距位居第二,通用電氣和遠景能源分別排名第三、第四。西門子歌美颯(Siemens Gamesa)和明陽智能并列第五,2022 年裝機容量均為 6.8GW,運達股份緊隨其后排名第七。
2022 年國內風電機組出口 610 臺,容量為 2287MW,同比下降 30%。截至 2022年底,中國風電整機制造企業已出口的風電機組共計 4224 臺,累計容量達到11929MW,其中陸風風機 11439.2MW,海風風機 489.8MW。隨著國內風電技術的逐步完成國產化替代,國內風電實現跨越式發展,無論從產能還是度電成本,國內風電整機企業已經已經站在了第一梯隊,出口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