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增強能源裝備競爭力。搶抓新一輪能源技術革命和產業轉移機遇,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為突破口,增強自主創新、服務增值、先進制造和產業配套四大能力,提升優勢產品國際競爭力,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能源裝備,建設若干特色鮮明的能源裝備特色產業集群。堅持改造提升與引進合作并舉,擴大輸變電裝備產品系列和成套優勢,鞏固提升超特高壓輸變電、智能電網和電力二次設備自主化設計和成套化水平,引導平高集團儲能項目發展,打造國家儲能電池產業基地。加快煤礦裝備企業轉型升級,推動主導產品向大型化、自動化、智能化發展。立足油氣鉆采成套裝備現有生產基礎,拉長產業鏈條,實現業務模式由單一的油氣鉆采裝備研制向油氣成套裝備系統集成和服務轉變。擴大大型鍛件、核級電機、防爆起重機等特色核電設備產業化規模,做大做強核電裝備制造業。加強與軸承、減速機等上下游企業的聯合研發,促進省內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升級。推進南陽、濮陽、新鄉等生物質能產業集群建設,加快重大工程技術示范,提升纖維燃料乙醇成套裝備技術水平。
3.培育現代能源裝備制造服務業。結合河南省服務型制造行動計劃,積極拓展工程服務產業領域,以提供運營平臺和完整技術解決方案為手段,實現從單臺產品供應商向集成系統和成套設備供應商轉型,從設備供應商向運維服務商轉型,實現產品高端化、產品結構高度化和利潤最大化。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延伸擴展研發、設計、信息化服務等業務,積極發展全生命周期管理、平臺化運維服務、網絡精準營銷和在線支持服務等新業務,加快發展制造業社會化服務,著力培育一批集系統集成、工程總承包和全生命周期服務為一體的特色能源裝備集團,全面提升龍頭企業核心競爭力。
(五)突出普遍服務,加強農村能源建設
堅持惠民利民,建設美麗鄉村,提高能源普遍服務水平,推進城鄉能源公共服務均等化。著力改善農村生產和生活用能條件,不斷促進農村能源清潔化,提高電力、燃氣消費在農村能源中的比重,因地制宜構建便捷高效、多能互補的農村綠色能源體系,推動農村能源建設由單一解決農村能源供應向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轉變。
1.提升農村用電水平。持續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升級,提高終端供電能力和供電質量,加快扭轉農網發展滯后局面,改善農村用電條件,滿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用電需求。到2020年,全省35千伏及以上變電站基本覆蓋所有鄉鎮,村村通動力電,10千伏戶均配變容量實現翻番,農村供電可靠率達到99.897%,綜合電壓合格率達到99.31%,戶均配電容量達到2.5千伏安,平原地區農田機井全部通電。鼓勵因地制宜建設光伏、風電、小水電等多種形式的分布式電源,開展微電網建設試點。
2.構建農村清潔能源體系。支持城市供氣、供熱管網向臨近的城鎮、農村社區等區域延伸覆蓋。鼓勵專業化公司在糧食生產核心區、農作物秸稈豐富區縣、規模化畜禽養殖發達地區,建設大型秸稈沼氣、畜禽養殖場沼氣、生物質氣化等工程,為具備條件的村鎮提供集中供氣,促進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在資源豐富地區開展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試點。提高太陽能熱利用普及率,推廣應用太陽能熱水器。嚴格控制煤炭散燒,大力推動清潔能源替代。鼓勵城市生活垃圾焚燒企業將附近縣城、鄉鎮生活垃圾納入焚燒處理范圍。
3.提升農村能源服務水平。按照“政府扶持、市場運作、專業服務”的原則,結合綠色能源示范縣建設,完善農村能源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管并重,推廣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培育專業化的農村能源項目建設和服務企業,培養專業服務人才,積極建立各類能源設施維修和技術服務站,推動后續服務提質增效。
(六)堅持綠色低碳,加快轉變能源消費方式
堅持能源節約與開發并重,突出節能優先,注重環境保護,實行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控制,推進節能降耗和需求側管理工作,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水平。
1.嚴格實行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落實國家“一掛雙控”措施,將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掛鉤,對高耗能產業和產能過剩行業實行能源消費總量強約束,其他產業按平均先進能效標準實行強約束。控制煤炭消費總量,明確全省煤炭減量任務目標,大幅減少煤炭消耗。加強能源供需雙向調節,強化單位生產總值能耗目標考核。建立健全能源信息監測和預測預警機制。
2.實施重點領域節能低碳行動計劃。在工業、建筑、交通、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推廣應用先進的節能低碳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裝備。工業領域,組織實施能效“領跑者”制度,編制電機、配電變壓器能效提升計劃方案,對鋼鐵、水泥、石化、火電等行業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建筑領域,在政府投資的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中實施綠色建筑行動,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實施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推廣太陽能光熱建筑一體化技術和地源熱泵技術。交通領域,開展“車、船、路、港”千家企業低碳交通運輸專項行動,重點抓好營運黃標車治理、道路揚塵治理、公路甩掛運輸試點、城鄉客運一體化和“公交都市”等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項目。公共機構領域,開展綠色低碳公共機構示范單位創建活動,建立公共機構能源審計制度,開展公共機構用能情況診斷和審計,支持以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實施公共機構節能改造。
3.推進用能清潔替代。以民用、交通、工業等用氣領域為著力點,提高天然氣消費比重,鼓勵天然氣在新興領域應用。依托新型城鎮化建設,深入推進城鎮天然氣利用工程,統籌城鄉發展,提高產業集聚區和工業園區、鄉鎮的管網覆蓋率,增加普及人口,實施“以氣代煤”,力爭2020年天然氣代煤使用量達到15億立方米、替代煤約279萬噸。積極推進在重點區域和重點領域實施“以電代油”“以電代煤”,減少工業鍋爐、居民取暖炊事用煤需求,提高城鄉電氣化水平,帶動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提高2個百分點以上。
4.推動用能方式變革。大力提倡綠色生活方式,引導城鄉居民綠色消費,全面推動城鎮能源消費方式轉變。圍繞“美麗河南”建設,實施“新城鎮、新能源、新生活”行動計劃,積極創建新能源示范城市、綠色能源示范縣、新能源示范鎮,在經濟條件較好的地方開展低能耗、低排放新型城區(鎮)建設示范。開展用能權有償交易,逐步構建統一的交易系統,推動能源要素更高效配置。創新能源合同管理模式,促進分布式能源發展。
(七)堅持系統優化,構建智慧能源系統
加強統籌規劃和系統優化,以提高電網安全經濟運行水平和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為重點,推進“互聯網+”智慧能源發展,構建集中與分布協同、供需雙向互動、多能互補、高效靈活的能源系統。
1.打造安全高效智能化的電力系統。推行節能低碳電力調度,提升智能化調度水平,保障電網安全穩定經濟運行。進一步加強需求側管理,在重點用能行業開展“能效電廠”試點,堅持實施峰谷分時電價政策,探索建立可中斷電價制度和合同能源管理市場化機制,提高系統運行效率。研究配套調峰成本合理補償機制,充分發揮抽水蓄能電站調峰作用,挖掘燃煤機組調峰能力,推動儲能技術突破和規模化應用,增強電網消納風電、光伏等新能源能力。加快建立電力交易市場,開展網上交易試點,促進電力資源優化配置。
2.加快能源智慧化發展。推進互聯網與能源生產、傳輸、存儲、消費以及能源市場深度融合。推動能源互聯網試點建設,加強能源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能源生產和利用設施智能化改造,促進能源監測、調度運行和管理智能化體系建設,提高能源發展可持續自適應能力。加強多能協同綜合能源網絡建設,推動能源與信息通信基礎設施深度融合,構建開放共享的能源互聯網生態體系。發展能源大數據服務應用,建設基于互聯網的綠色能源靈活交易平臺,推動能源互聯網的核心設備研發和關鍵技術攻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