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電材料設備網:當前,能源安全、環境污染和氣候變暖問題,越來越受國際社會關注,積極推進能源革命,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已成為世界各國尋求可持續發展途徑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大戰略選擇。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在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付出了很高的資源和環境的代價。當前全國范圍頻發霧霾天氣,面對嚴峻的環境污染形勢,國務院去年9月發布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明確將發展可再生能源以替代更多的化石能源作為改善環境的重要舉措之一。風電作為國際上公認的技術最成熟、開發成本最低、最具發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必將是推動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重要保障。
我國風電發展取得的成績
(一)風電裝機規模世界第一
自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頒布實施以來,我國風電發展進入快車道,“十一五”期間連續五年實現翻番增長,并于2010年底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風電大國,此后全國每年投產風電1500萬千瓦左右,繼續保持全球領先地位。截至2014年6月底,全國風電并網裝機容量為8277萬千瓦,占全國總裝機容量的6.2%,是繼火電、水電之后的第三大主力電源。
(二)實現全國性風電開發布局
風電發展早期,資源條件較好的“三北”和東南沿海地區是我國風電開發的主戰場。同時,隨著風電機組技術的進步和造價的降低,傳統意義上風能資源并不豐富的內陸地區,由于具備電網接入與市場消納的優勢,成為近些年新增風電裝機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2013年龍源西藏那曲超高海拔風電場投產,風電開發已遍布全國大陸所有的省份(自治區、直轄市),中國風電發展從過去局部大基地集中開發,正在向全國范圍集中、分散并舉開發格局轉變。
(三)海上風電發展異軍突起
我國具有發展海上風電所必需的資源條件和市場消納能力。2009年以來,在國家能源局、國家海洋局等有關部門推動下,我國海上風電發展開始起步,經過短短幾年的努力,目前已建成海上風電39萬千瓦,中國已經成為緊隨歐洲之后的世界第二大海上風電市場。前不久,國家先后出臺了海上風電電價政策,以及2014~2016年1000萬千瓦規模的開發建設方案,必將對海上風電發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四)技術裝備體系不斷完善
前些年在我國風電大發展的背景下,一大批風電裝備制造企業迅速成長起來,打造了一批自主品牌,其設備研發設計和制造能力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不斷縮小。目前,已建立起內資企業為主導、外資和合資企業共同參與的風電設備制造體系,國產設備已經占據中國市場份額的80%以上,并開始出口海外。
龍源電力作為中國國電風電開發核心平臺,是國內最早從事風電開發的專業化公司,也是我國風電行業發展的歷史縮影。長期以來,龍源電力專注于做強做優風電產業,積極引領行業發展方向。一是瞄準國際一流定位。預計今年底龍源電力風電裝機將超過1300萬千瓦,有望成為全球最大風電運營商。二是建成亞洲最大海上風電場。率先在江蘇如東連片開發了潮間帶和近海風電場28萬千瓦,并研制出國內第一艘專業施工船和運維船,掌握了單樁、多樁基礎施工等核心技術,邁出了海上風電規模化發展的關鍵一步。三是開創低風速和高海拔風電先河。2011年在安徽來安建成國內首個低風速項目,對促進內陸地區風電開發具有積極的示范引領作用。在云南、貴州、西藏等地區率先建設了一批高海拔風電場,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四是成功實現風電“走出去”。龍源電力是第一個到境外投資風電項目的國有發電企業,目前加拿大10萬千瓦項目投產發電。五是打造一流風電科技支撐體系。充分利用國家能源局授牌龍源電力成立的“國家能源風電運營研發中心”重要平臺,把握風電技術發展趨勢,著力提升風資源測評、微觀選址、檢修維護、技能培訓等專業技術水平,引領行業技術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