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力發電作為新型環保新能源,近年得到迅速發展。我市從2006年開始在風力發電方面積極探索,經過近10年的發展,我市風電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成為我市轉型發展、節能減排的標志性項目。這條新能源探索之路是怎樣走過來的?風電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我市風電產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如何?從今日起,本報推出三門峽風電產業發展系列報道,對我市風電產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進行解讀,敬請關注。
“風車”對于大多數三門峽人來說,只是停留在美麗的童話故事之中。后來,一些用于發電的“大風車”開始出現在三門峽人的視野中。而今,越來越多的“大風車”如雨后春筍般在三門峽的崇山峻嶺間拔地而起。遠遠望去,一座座,一排排,成為山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據悉,目前我市風電并網規模為33.25萬千瓦,裝機規模不僅位于河南省第一位,而且占河南省總量的50%以上。
3月12日,記者乘車沿著曲折、狹窄的山路,盤桓一個個陡坡,登上位于陜縣王家后鄉政府所在地燕山的一個山頭。放眼望去,山頂上幾十座高大的風機,分布在曲折的山脊上,在風的吹拂下不停地旋轉,氣勢蔚為壯觀。市能源局局長王志方感慨地對記者說,風電發展就如這登山之路,曲曲折折,方見風景。
三門峽是一個資源型城市,煤資源儲量豐富,藉此發展起來的火力發電是全市能源產業的支柱。然而,煤既不屬于再生能源,燃燒后產生的排放物又污染環境。有沒有其他能源產業可以發展呢?風,進入人們的視線。
三門峽有風嗎?
2006年初,大唐河南發電公司開始嘗試在三門峽區域內進行測風。該公司規劃部主任崔東嶺是當時找風的人。記者問起找風的事,他感觸很多。作為公司風電開發項目部負責人,他剛接到在三門峽這個內陸地區搞風電開發任務時,感覺簡直是天方夜譚。“當時我們只有兩個人,一部車和一個傳真機,沒有設備,每天手拿著風輪到山里去找風。風一吹,別人都往屋里跑,我們卻往山上跑,爬的山陡峭不說,大多連條小路也沒有,經常是手拿鐮刀割著荊棘往前一步步走,有時需要拄著手杖在山上攀冰爬雪,有時好不容易爬上去,腳下一滑,被摔了下來。摔過的跟頭、遇到的危險多得記不清。每次出去必須兩個人一起,一個人有危險,其他人還能回來報個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