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國全面啟動和實施的大飛機重大專項整體配套項目中,包括了碳纖維在內的諸多化工新材料項目,隨著以該專項為代表的國內各領域對碳纖維產品的需求增加,許多碳纖維研究項目或千噸級產業化項目紛紛啟動。然而由于我國碳纖維行業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產業化技術,產業發展不會一蹴而就。
缺乏核心技術
由于碳纖維神秘的面紗尚未揭開,人們現在還不能直接用碳或石墨來制取,只能采用一些含碳的有機纖維(如尼龍絲、腈綸絲、人造絲等)為原料,將有機纖維跟塑料樹脂結合在一起碳化制得碳纖維。根據原料及生產方式不同,碳纖維主要分為聚丙烯腈(PAN)基碳纖維、瀝青基碳纖維、黏膠基碳纖維等。
據了解,目前全球碳纖維產能約3.5萬噸,我國市場年需求量6500噸左右,屬于碳纖維消費大國。但我國碳纖維2007年產能僅200噸左右,而且主要是低性能產品,沒有形成規模化產業,絕大部分依賴進口,價格非常昂貴,比如標準型T300市場價格曾高達4000元/千克~5000元/千克。由于缺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支撐,國內企業目前尚未掌握完整的碳纖維核心關鍵技術。我國碳纖維的質量、技術和生產規模與國外差距很大,其中高性能碳纖維技術更是被西方國家壟斷和封鎖。
據業內人士介紹,從技術研發到產業化難度更大,因此碳纖維要真正實現國產化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由于市場短缺,近年來國內出現了“碳纖維熱”,眾多科研院所和企業紛紛啟動了碳纖維研究或千噸級產業化項目。但專家指出,雖然當前國內市場對碳纖維產品需求較大,但盲目發展存在很大風險,這些千噸級項目實施幾年以后市場出現過剩將成為必然。
國產化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