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機械工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產業,國民經濟中各行業的發展,都有賴于機械工業為其提供裝備。
國機械工業百年發展歷史,21世紀的頭十年無疑是一個黃金時期。2000年到2010年,全行業工業總產值從1.44萬億元增長到14.38萬億元,年均增速高達25%以上;規模以上企業數從3.36萬家增加到10萬多家;資產規模從1.96萬億元增長到10.4萬億元;工業增加值占全國工業的比重從9.2%大幅提升至19%左右,占GDP的比重從3.7%提高到9%左右。
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我國機械工業要在頭十年高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提高發展質量,將發展目標定位于由機械制造大國轉變為機械制造強國。
展望2020年,到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實現之時,我國機械工業將基本實現高端裝備的產業化,基礎滯后主機的局面基本改觀,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高,國際競爭力接近工業發達國家水平。
一、 發展現狀
主要成績
“十一五”期間,我國機械工業延續了“十五”全面高速發展的好勢頭,無論是行業規模、產業結構、產品水平,還是國際競爭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1、產業規模躍居世界首位
“十一五”期間,機械工業的產業規模持續快速增長。2010年機械工業增加值占全國GDP的比重已超過9%;工業總產值從2005年的4萬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14萬億元,年均增速超過25%,在全國工業中的比重從16.6%提高到20.3%;規模以上企業已達10萬多家,比“十五”末增加了近5萬家,從業人數達到1752萬人,資產總額已達到10.4萬億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2009年,我國機械工業銷售額達到1.5萬億美元,超過日本的1.2萬億美元和美國的1萬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一,成為全球機械制造第一大國。
2、裝備保障能力顯著增強
“十一五”以來,在高速增長的需求拉動下,我國機械產品的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機械產品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已經由2005的80%提高到了2010的85%以上,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取得了較大突破,對國民經濟各行業的保障能力明顯增強。
3、結構調整取得一定進展
在資本結構方面:已實現多元化,行業內生的發展活力越來越強。
在組織結構方面:企業小而散的局面有所改觀,主要行業的生產集中度不斷提高,尤其是汽車、工程機械、發電設備等行業更加突出。
在產品結構方面:新產品產值始終保持兩位數增長,科技創新成果成為推動行業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
在資產結構方面:“十一五”期間,機械行業固定資產投資持續高速增長,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7281億元,年均增速達到約38%。
4、進出口貿易由逆差變順差
“十一五”期間,我國機械產品對外貿易規模持續擴大,成為全球機械產品貿易發展的重要動力。2006年,我國機械工業對外貿易結束建國以來持續數十年的逆差局面,實現歷史性的轉折,首次實現對外貿易順差。2008年,我國機械工業實現對外貿易順差477億美元,達到歷史最好水平。2010年進出口總額達到5138億美元,比2005年的2229億美元大幅增長231 %,同時仍保持了進出口基本平衡,實現了順差31億美元。
存在問題
1、自主創新能力明顯薄弱
我國機械工業的產業規模雖已位居世界首位,但目前高端裝備仍滿足不了需要,不得不大量進口。行業中低端產能過剩、高端嚴重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無法有效地支撐產品升級。
2、基礎發展嚴重滯后
與快速發展的主機產品相比,基礎零部件及優質專用材料、自控系統和測試儀器、數控機床和基礎制造裝備的發展明顯滯后,已成為影響機械產品向高端升級的三大瓶頸。尤其是基礎零部件,不但產品水平差距大,而且至今尚未引起各方面足夠重視。
3、現代制造服務業發展緩慢
機械工業的產業結構調整雖已有一定進展,但總體看來產業結構不合理現象仍然較為嚴重。傳統加工制造業比重過大,現代制造服務業比重過低;對實物產品生產的依賴過大,而服務增值在行業總產出中的貢獻度過低;從實物產量看,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許多機械產品的產量已高居世界前列,但從全行業的銷售額看,尤其是從經濟效益看,這一優勢并不明顯,其中原因,除了產品檔次差距的影響外,服務性增值方面的巨大差距是主要原因。
4、產業發展方式較為粗放
我國機械工業持續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并不能掩蓋發展方式粗放的問題。重速度、輕質量;重規模、輕效益;重當前、輕長遠的傾向雖已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但尚未得到根本改變。行業的快速發展仍以過多的資源消耗為代價,生產效率和經營效益與工業發達國家同行相比差距明顯。行業投資強度大增,但外延擴張之風盛行、重復建設嚴重,產業集中度低、地區結構趨同,核心競爭力弱,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差,在國際分工中處于明顯不利地位。
二、面臨形勢
政策環境利于行業發展
進入新世紀以來,機械工業發展的政策環境非常有利。展望“十二五”,黨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十二五”規劃的建議已經昭示,這一有利的政策環境將繼續保持并更加有利。尤為令人振奮的是,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培育和發展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機械工業就占了兩個——高端裝備制造業和新能源汽車,而且其他5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也都離不開機械工業的支撐。由此看來,機械工業在“十二五”期間的地位和作用只會更加提高,發展的政策環境只會更加有利。
需求變化要求產業升級
1、內需形勢
“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基本條件和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不會改變,機械產品市場需求總量仍將保持持續增長,但毋庸諱言,需求增長速度將比前十年趨緩。盡管如此,由于宏觀政策注重經濟轉型升級和科學發展,因此對機械產品品種、質量和水平的要求將受到更多關注。因此,“十二五”我國機械工業必須認清這一形勢而加快行業自身的轉型升級。
2、外需形勢
總體來看,“十二五”時期全球經濟仍在較大程度上受金融危機余波的影響。盡管“十二五”期間我國機械工業以滿足內需為主,但出口量仍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地不斷增長。隨著出口的擴大、外資的進入、技術的引進,機械工業的外向型程度將繼續提高。在此過程中,外部需求也將促進機械工業產品質量的提高和水平升級。
能源資源約束更趨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