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都去哪了?這位“能頂起半邊天”的女漢子,面對家人既心痛又愧疚,總覺得虧欠他們的太多,就連多次陪女兒出去玩的許諾總是實現不了。不過女兒現在已理解了她的工作,父母和丈夫更是始終力挺她的工作。當然,宗秀梅也希望能多一點時間陪陪家人,但是認真和負責常常讓時間從她的辦公桌上偷偷地溜走。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全年共到貨風機、塔筒、葉片各512套,為百萬順利投產奠定了堅實基礎。
啃下“百萬”這塊硬骨頭
海原風場海拔在2200至2600米之間,冬季最低氣溫達零下20℃至零下35℃,年平均降雨35余次、降雪10余次以上,有效施工期短。月亮山三、四期項目大部分基礎地質為巖石,建設難度極大。曹洼第二風電場部分項目風機基礎地質為濕陷性黃土,風機基礎需樁基處理,施工工期長。在2014年初務虛會上,寧夏新能源公司對這些困難做了全面分析,細化工作計劃,初步確立了投產60萬千瓦,力爭70萬千瓦的目標。
總經理李長軍帶領副總經理徐士利、張興,常駐現場抓建設。積極探索風電升壓站新型設計方案,在月亮山第二風電場中首次采用預裝式升壓站,從開工到建成較普通升壓站縮短3個月工期,大大推進了項目建設步伐,把引領、管控、督促作用做到了“極致”。
“要是經過汽車站, 腦海就有一個想法——扒上車回家!”華電國際項目經理李艷青半開玩笑地說。工程建設最緊張的時期,工程技術部和項目部十幾名建設者放棄了節假日,連續三四個月奮戰在工程一線。為了解決月亮山三期部分道路、風機平臺和風機基礎地質為巖石,靠近林場不能采取爆破處理,施工難度大的問題,經過多次嘗試,采取了破碎錘機械突破,歷時6 0 天前所未有地艱難施工, 完成了道路及風機基礎建設。同時采用馬幫馱運,完成35千伏線路基礎砂石料、鐵塔線材及導線等物資運輸。
筆者來到海原曹洼八期項目施工現場,正趕上一號風機的葉輪組吊。山頂寒風凌厲,身著棉大衣,依然能感覺到透心涼。可建設者們早就習慣了寒冷的禮遇,嘴唇干裂有血絲,臉頰黑里透著紅。他們完全不在乎個人形象,人人各負其責。有拉著安全繩隨吊車移動葉片的,有大聲指揮槳葉與輪轂對接的,有在輪轂里面佝僂著身軀打力矩的。葉輪組裝好后,如何安全地把安裝有3支槳葉、直徑82米的葉輪與主機艙對接,成為機組吊裝的關鍵一環。通過仔細調整500噸主吊吊臂的角度和高度,吊裝前實時測控風速等措施,做好吊裝前的準備工作。按預定方案實施吊裝,采用兩臺履帶吊機并肩拼吊,用兩根防風繩保證吊裝方向,第三根防風繩反向穩固,保證了安全作業。耗時整整5個小時,最終成功完成葉輪吊裝。
在寒風肆虐的海原大地,建設者們以馭風而舞者的精彩風姿,硬是把512臺風機逐個插上山頂,首創一年內一家公司在一個區域投產風電70萬千瓦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