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上午,瓦房店市駝山鄉泡子村大連駝山風力發電場施工現場一派繁忙景象。上午10時,在一臺500噸汽車吊和一臺7噸汽車吊的轟鳴聲中,一個重達33噸、裝有3個巨大葉片的風機“帽子”——機頭被緩緩提起。在電腦的控制下,經過水平提升、90度側轉、再提升和對接幾個動作,20分鐘后,在一片掌聲中,這個巨大的帽子被嚴絲合縫地安裝在了風機的輪轂上。一個高達77米、葉片半徑37.3米的銀白色風機矗立在了藍天與大地之間。至此,該場兩臺風機比預計工期提前兩個月成功完成吊裝。在它們的身后,還將陸續誕生31位“兄弟”,分布在駝山鄉18平方公里的地域上。首期工程可望于10月實現并網發電,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獻禮。二期工程也將于年底開工興建。
據駝山風力發電場場長王凱潤介紹,瓦房店市駝山鄉風力資源非常豐富,經測算,地區年平均風速超過7.6米/秒,為西北向定向海風,是理想的風力發電選址。大連駝山風電場是中電投東北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于2008年8月26日在大連市投資興建的首個風電項目,也是遼寧省風力發電規模最大的項目。計劃總投資28億元。規劃總容量30萬千瓦,將分三期實施。其中一期擬投5.3億元,安裝33臺單機1.5兆瓦,總計近5萬千瓦發電機組。發電機采用我國目前最先進的直驅式電機技術,運行穩定,便于維護,由新疆金豐科技公司研發生產。這種發電機由于省卻了變速箱,沒有了百姓俗稱的“后鴨蛋”,雖然說有90噸的份量,看上去卻美觀又精巧。發電機的葉片部分采用玻璃鋼制造技術,每個葉片重5.4噸。風機的塔筒部分高61米,底端直徑4米,頂端直徑2.9米,總重91噸。
風機安裝最關鍵的部分在基礎。它的直徑有16米,深2.5米。采用高標號水泥,鋼筋混凝土澆注而成,重約1100噸。其中用于連接基礎與塔筒部分的銜接環,安裝要求水平誤差不超過1毫米。整套風機國產化率達到了近90%,造價約1700萬元,理論使用壽命50年。
據介紹,截至目前,大連駝山風力發電場已完成風機基礎16個。33臺風機并網發電后,年可向國家電網輸電1.2億千瓦時。與火電相比,年可節約標準煤4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2萬噸,對優化能源結構、拉動地區經濟和改善生態環境都將產生積極影響。據王凱潤介紹,風力發電作為一項綠色能源,在我國新能源建設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未來大連市將建成200萬兆瓦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