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電材料設備網:在宣州區貍橋鎮高立洪林場連綿20公里的山嶺之上,23臺巨大的風扇挺拔峭立,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猶如儀仗隊一般,成為一道壯觀的風景。
這是令人流連不已的風景,更是我市清潔能源的破題之作。
10月9日傍晚,映著夕陽的余輝,迎著來自南漪湖的陣陣清風,伴隨巨大風扇的緩緩轉動,龍湖風電場正式并網發電。這標志著皖南地區擁有了第一座風力發電場。
龍湖風電場項目是“十二五”安徽省新能源建設項目重點工程,屬于典型山地風電場。自2012年9月開工以來,項目進展順利,速度很快。“沒有遇上什么大的困難。”工作人員彭棟對記者說。在順利的背后,是市有關部門和當地政府的積極協助支持。施工地山勢陡峭,設備及混凝土運送難度大,市發改委和貍橋鎮在當地礦區協調重型裝載機,為施工提供便利。山下坐落著貍橋鎮敬老院,施工時灰塵大,一度產生了小矛盾,發改委和貍橋鎮及時出面,妥善解決這一問題。盡管施工過程中也曾出現糾葛,但彭棟由衷地說:“與其他地方相比,這里的民風很樸實。”
據介紹,相比我省其他風電場,龍湖風電場的風力條件是最好的。值班長吳志成分析說:“主要是山的海拔高,而且瀕臨南漪湖,高下落差大,空氣對流頻繁,平均風速達到近7米/秒,高出其他地方約1米/秒。”而且與其他風電場相比,龍湖風電場發電機組是目前國內最先進的,更加適宜內陸低風速的環境,風扇葉片更大,直徑達110米,長出一般風扇近20米。
發電一個多月,龍湖風電場運行狀況如何?吳志成介紹,截至11月18日,40天共發電1359萬千瓦時,不出所料,超過了同期我省其他風電場的平均水平。而隨著冬季的到來,大風天氣增多,電場將迎來發電高峰期。
龍湖風電場所發電力全部接入了宣城電網,成為我市新的電力來源,對于優化我市能源結構、緩解本地電網供電壓力開始顯現作用。
相比供應的電量,更為寶貴的是,這是嶄新的清潔能源,預示著廣闊的前景。一組數字頗能說明問題:該電場年發電量約1億千瓦時,與同等火電廠相比,每年可節約標準煤3.5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硫約500噸、一氧化碳約8噸、氮氧化物約300噸、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約9萬噸,減少粉塵排放約4000噸,年節約用水近30萬噸。
目前,二期白馬風電場項目又在抓緊前期工作,將于明年開工建設,宣城將被逐步打造成皖南地區低風速風場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