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電材料設備網:多位業內人士對此感到擔憂。在他們看來,現在風電行業并未完全復蘇,由政策引導的搶裝引發的僅是表面上的繁榮,之后有可能會帶來“后遺癥”。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嚴凱一個多月前,發改委公布陸上風電價格下調初步方案,新方案適用于2015年6月30日之后投產的風電項目。如今,該方案已經引發了風電企業在大限來臨之前的“搶裝”潮。
在10月22日舉行的“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上,包括維斯塔斯、金風科技[2.99% 資金 研報]等多家風機制造企業均發布了專門針對中國市場的新產品。
參加過前兩屆風能展的人士稱,今年的風能展明顯比往年熱鬧,這可能與風電行業開始回暖有關。
經濟觀察報獲悉,僅10月份,包括龍源電力[-1.04%]、中節能在內的風電企業均加快了推進其在全國各個地區的風電場的投資審批步伐。
大唐新能源[-0.95%]公司一位人士稱,陸上風電價格下調是既定政策,其實各家風電企業都做好了搶裝的準備,只等日期確定。
不過,多位業內人士對此感到擔憂。在他們看來,現在風電行業并未完全復蘇,由政策引導的搶裝引發的僅是表面上的繁榮,之后有可能會帶來“后遺癥”。
“搶裝”潮起
一位金風科技的人士在現場對記者稱,現今公司的風機訂單很多,銷售供不應求。金風科技是中國最大的風力發電機組制造企業,去年占據了中國超過20%的市場份額。無獨有偶,全球風電巨頭維斯塔斯也在此次大會期間宣布了其在中國的新戰略,推出了兩款專門針對中國市場的2兆瓦級的風電發電機組。
“風機制造企業訂單增加,折射出了風電場投資企業正在加快裝機的步伐。”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專家稱。
今年9月中旬,發改委價格司曾召開“陸上風電價格座談會”,擬將風電四類資源區標桿電價從目前的0.51、0.54、0.58、0.61元/千瓦時,調整為0.47、0.5、0.54、0.59元/千瓦時,平均下調0.03元/千瓦時調整方案適用于2015年6月30日之后投產的風電項目。于是,明年的“6.30”便被稱為風電裝機的大限之日。
記者了解到,在大限來臨之前,包括龍源電力、中節能、大唐、中電投等在內的風電企業均加快了風電場的投資步伐。
10月10日,龍源電力寧夏公司取得了寧夏回族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下發的《關于龍源鹽池風電項目核準的批復》(寧發改審發[2014]337號)文件。
龍源鹽池風電項目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鹽池縣,裝機容量共計150兆瓦。龍源電力內部人士稱,為了盡快獲得批準,龍源寧夏公司多次與區發改委相關領導溝通,希望盡早獲得批準。“這個項目的目標是爭取在明年的6月30日之前投產。所以越早拿到路條越早建設越好。”上述人士說。
記者獲悉,龍源電力位于貴州的盤石風力發電場也于近期開始建設,該風電場規模為4.95萬千瓦,預計2015年建成投產。
除了龍源電力外,中節能也加快了步伐。記者從中節能了解到,該公司10月20日剛收到了烏魯木齊發改委的一個路條,該公司位于烏魯木齊達坂城的20萬千瓦風電項目正式拿到路條。
據悉,該項目總裝機為20萬千瓦,總投資額為17.6億元。接近中節能的人士透露,中節能也希望能夠趕在大限之日前完成投產或部分投產。
另一家風電企業中電投也正在加快投資步伐。該公司位于湖北宜昌的一個風電場項目剛于9月15日審批通過。該風電項目規模為4.95萬千瓦,總共有25臺機組,總投資額為4.5億元。
除了宜昌風電項目外,今年內,中電投多個風電項目獲很準批復。這些項目包括湖南新化吉慶風電項目;河北宣化風光互補二期100兆瓦風電場項目等。
未知數
盡管風電企業均希望在大限之日前多投產風電項目,但這些企業同樣清楚,搶裝其實面臨著諸多的未知因素。
接近能源局的人士稱,9月召開的價格座談會所透露出的僅是一個設想方案,未來具體如何落地還不得而知。
10月22日,多位參加風能展的業內人士均認為,調價政策將來能否落地還是未知數。“不過,發改委既然釋放了調價的信號,風電企業肯定也會借著這個機會加快裝機,畢竟風力發電投資企業以央企居多。”一位參加風能展的業內人士說。
不過,國家有關風電產業的規劃也在促使風電企業加快裝機步伐。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處長李鵬在參加風能大會時稱,根據規劃思路,“十三五”期間,國內風電新增裝機將達1億千瓦,年均新增規模達2000萬千瓦。
其中,“三北”大風電基地5年內新增裝機6000萬千瓦,中東部中低風速資源區新增3000萬千瓦,海上風電新增1000萬千瓦。
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副主任任東明在風能大會上則表示,預計到2020年,國內風電累積總裝機可達3億千瓦;到2050年,將在此基礎上增長9倍達到300億千瓦。
隨著大限之日來臨,風電裝機容量正在大幅提高,但與此同時,風電棄風現象也將隨之增加。“棄風”現象(指由于某些原因不能讓風電上網,只能讓風機停止發電)是影響風電企業正常運營的最主要不確定因素,經過過去幾年努力,這種現象有所緩解,但隨著并網發電量陡增,“棄風”將會重新變得嚴峻起來。“項目投產后未能并網發電,是風電企業最大的障礙,等于是風機在空轉,每時每刻都在虧錢。”上述人士說。
國家能源局市場監管司副司長黃少中介紹稱,截至2014年上半年,全國風電棄風電量達72億千瓦時,平均棄風率為8.5%。其中,過去幾年風電發展的重鎮甘肅省棄風率更是高達20.6%。
數據顯示,目前看來,我國年均風電并網能力在1600萬-1800萬千瓦,已安裝的9000多萬千瓦風電項目中,尚有1000萬千瓦項目未能實現并網。
可再生能源理事會風電專家稱,并不是風電企業發了多少電,電網企業就能夠收多少電,也要看電網的接納能力。
根據測算,對于一個裝機容量5萬千瓦的風場來說,每年的資金(利息)成本就超過2500萬元,棄風電量每增加1%,將會帶來50萬的發電收入損失,即意味著這個風電場將至少造成500萬-1500萬的潛在損失。
此外,隨著風電裝機規模不斷壯大,稅收政策不到位,可再生能源附加基金撥付將更難。目前,在這方面,補貼給風電企業的資金撥付普遍滯后3~5個月,若未來風電裝機量在短時間內激增,將增加資金撥付的難度。
對此,李鵬指出,國家能源局目前正醞釀出臺《可再生能源發電配額管理辦法》,擬通過對電企及地方政府實施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最低配額指標制度,刺激相關方發展可再生能源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