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記者來到溫嶺東海塘風力發電場,迎著晨曦遠遠地看見綿延4.5公里的海塘壩內,20臺白色風機傲然挺立。風不大,幾個風輪在緩慢地旋轉。風電場一班值班長李飛告訴記者,風機中心高度67米,風輪機的直徑達80米,現在風速較低,有些風機不發電,而是在用電。
這是怎么回事?記者跟著李飛要去一號風機塔筒內看個究竟。
一進入直徑約為4米的塔筒內,就感覺熱了許多。李飛說,塔筒內有很多機器在運作散熱,越往上溫度越高,他們平日維護時都全身濕透。塔筒一樓的設備是一個控制柜和一個環網柜,發動機等設備都在上面。工作人員可通過控制柜了解風機的發電情況,環網柜則是控制風機自身的電源。記者看到,控制柜顯示屏上的風輪轉速、發動機轉速、風速和能量等指標都時刻變動。
李飛解釋,風速若沒穩定在4m/s以上,風機不發電;負數就表示風機正在從電網吸電以保證散熱風扇等設備的運行。
能否發電最關鍵的指標就是風速,風資源好,風電場效益就高。
東海塘風電場主任徐鴻平告訴記者,東海塘的風力資源在浙江陸地上算是比較好的。根據2009年3月投產以來的資料顯示,東海塘風電場年發電量在7200萬千瓦時左右,年等效利用小時數在1800小時左右。
“風電場發的電升壓后送到松門變電所,并入華東電網,上網電價是0.61元,加上政府對清潔能源的補貼,現在風電場是微利運作。”徐鴻平說,“但是風電場的投資是死的,就像你買了一輛汽車,每年除了設備折舊的錢還有就是維護和保養的費用,越往后效益就越好。”
記者了解到,目前整個東海塘風力發電場的工作人員只有10來個,采訪時,因為有些人外出維護設備了,整個辦公樓顯得空曠和干凈。徐鴻平說,這也是清潔能源的魅力,人員投入較少。另外,如果火電企業需要達到東海塘風電場年發電量,就要排放二氧化碳6萬多噸,碳粉塵兩萬多噸,這就是風電作為新能源所體現的環境效益。
徐鴻平介紹,東海塘風電場二期工程現在已經拿出項目建議書,將建在溫嶺松門、石塘一帶的沿海山脈上。預計二期工程將安裝15臺2兆瓦的風力發電機組,總投資接近3個億,項目前期和建設期需要兩三年時間。